烏魯木齊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遠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生息繁衍。最早進入此
地的為古姑師-車師人。
西漢初年,漢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烏魯木齊近處的金滿(吉木薩爾)設營屯田,
維護絲路北道安全。是絲綢之路新北道的重要地段,包括今烏魯木齊在內的天山北
麓處于游牧經濟狀態。
東漢為東師六國的一部分。
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設置庭州,轄4縣,今烏魯木齊為輪台縣。
現烏魯木齊市東南郊烏拉泊水庫南側的古城遺址,即為當時輪台縣。
從663年開始,唐朝政府派軍至烏魯木齊河畔屯墾。
702年,在庭州設北庭都護府,輪台駐軍增加。据《新唐書.吐蕃傳》記載:“輪台、
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輪台生活過3年的邊塞詩人岑參,寫過“戍樓西望煙塵黑,
漢兵屯在輪台北”的詩句。
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輪台設置“ 靜塞軍”,駐守這一戰略要地。
烏魯木齊大規模開發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烏魯木齊筑土駐軍。清政府鼓
勵屯墾,減輕糧賦,烏魯木齊農業、商業、手工業一度有較快的發展,成為“繁華
富庶,甲于關外”的地方。
烏魯木齊的大規模開發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鼓勵屯墾,減輕糧
賦,烏魯木齊成為“繁華富庶,甲于關外”的地方。為适應人口增長、屯墾及商業
貿易的需要,
清軍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門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
一丈二尺”,此為烏魯木齊城池的雛形;
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將舊土城向北擴展,達到周長五里四分。竣工
時,乾隆命名曰“迪化”。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鞏宁城。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烏魯木齊同知改為迪化州知州,改烏魯木齊參贊大臣為烏
魯木齊都統,陝甘總督奏准將馬里坤道移駐迪化州鞏宁城。于是鞏宁城也就成為當
時清王朝在烏魯木齊的軍政統治中心。
光緒十年(1884年),清廷決定設立甘肅新疆省,定迪化為省會。從此迪化成為
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隸州為迪化府,增設迪化縣為附郭首縣。
民國 2年(1913年),將鎮迪道尹改為觀察使,并同時撤銷迪化府,保留迪化縣。
民國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員會。民國34年(1945 年)11月1日,迪化
正式設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時將市區划分為一、二、三、四、五區,迪化縣隸屬迪
化專員公署,轄6個鄉,2個牧區及達阪城鎮。區以下設保甲組織。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
7個區,54個街公所。在郊區建立農民協會,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成立3個鄉,至
此,城鄉各級人民政府初步建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烏魯木齊。
http://xjwlmq.zgszrx.com/News/h/i/200606/239.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