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5, 2013

[轉]: 好的宣傳就是做得不像宣傳

申小翠

 http://qkzz.net/magazine/1671-8024/2007/05/1669484_3.htm


  20世紀是一個被意識形態狂熱所激蕩的世紀。二戰以后,人類社會進入了由美
蘇兩大敵對陣營為爭奪世界主導地位而發起的漫長而痛苦的冷戰時 期,"西方的目
的是要擴展自由主義,直到它完全符合私有制和獲取利潤的需要,而蘇聯則要擴展
社會主義,直到其完全符合其建立共產党專制統治的需要"。當 時,蘇聯和新興的
社會主義國家充滿了生机、欣欣向榮,社會主義陣營處在戰略主動地位;而資本主
義世界卻是一蹶不振,美國也只是一個經濟暴發戶的形象,一個 完全沒有文化底蘊
的國家。可只經過了半個世紀的較量,到20世紀末,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就土崩瓦
解了,蘇聯解体,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重大挫 折,美國卻似乎已經完
成了其建設"美國世紀"的偉大使命,成為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超級大國,
而且還"擁有不靠政治、經濟和軍事實 力推廣和強制別國接受美國生活方式、价值
觀念、社會制度、經濟模式的力量"。這一歷史性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于意
識形態宣傳的成功。

摩根索說,"意 識形態同一切觀念一樣都是武器,既能提高國民士气并隨之增強一
國實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又會削弱敵國的斗志",因此把意識形態納入其所构建的
"軟實力"范 疇。從社會建构論角度看,意識形態發揮作用的核心机制在于它是一個
用話語建构現實、用意識控制人們的思維和行動方式的過程。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
以美國為代 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意識形態宣傳手段和策略,探求他們是如何采取"比
誰都更重視、更內行、更不擇手段"的"看不見"的宣傳方式,如何"不戰而胜",實現
其文 化帝國夢想的。
  
  一、巧妙組建冷戰陣營
  
  如何以最好的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內組建一支反共隊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几乎
達成了共識:要把西方的知識界包括作家、詩人、歷史學家、科學家、評論家、學
術理論家等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堅定不移的戰斗隊來推翻共產主義。

  在這支冷戰隊伍中,尤其不容小覷的是那些帶有左翼政治傳統的知識分子。

這些左翼知識分子的轉變具有雙重功能:

一方面在于這些"非党左派人士" 原來是權力中心的對立人物,他們更容易接近那些
激進的、進步的群体,既能監督他們的活動,又能在他們內部擴大影響,瓦解這些
群体的影響力,或者把其中的成 員吸引過來,或讓他們加入中性的、不那么激進的
論壇中來,使他們放棄針砭時政、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責任;另一方面這些左翼知
識分子的轉變猶如潤滑劑一樣能 加快冷戰進程,因為一個人的信仰的改變如凱斯特
勒所言,"會產生奇跡,不僅能移山倒海,而且還能使人指鹿為馬",歪曲事實真相,
為其新主子服務。

  冷戰陣營還有一大特色,即把"非官方團体"或"朋友"也就是公司企業以及其他
机构和個人創造性地、系統地組織成一個网絡,形成一支非官方的 聯合部隊。

這支部隊可以說是冷戰的后方陣地,依靠他們作冷戰的掩護机构,而且以他們的"非
官方"身份在國內外為美國政府利益說好話,可以表現得好像他們的 講話完全是發
自內心的感想,增強真實感。


  組建陣營的另一方式就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培植各种親西方人士和拉攏社會主義
國家的科研人員。

西方國家通過各种渠道在社會主義國家尋找代理人, 支持和收買持不同政見者和反
動組織,重點選擇對決策有影響的人,特別是傾向西方的上層人士,通過他們策划
顛覆社會主義的動亂,而不易暴露美國的幕后操縱者 的身份。

其次,利用社會主義國家有些科研人員在本國工資低和對現實不滿的情緒,千方百
計破坏其主要的科研机构和收買著名科學家。至今,俄羅斯一國就已有 "20多万名
專家學者移居西方",這些被西方价值觀潛移默化了的專家學者們又被用來為冷戰現
身說法:他們因為對專制集權的社會主義制度非常痛恨,而自愿加 入資本主義自由
化的大熔爐。
  
  二、精心設計運作机制
  
  這場浩大的文化冷戰,幕后總指揮是美國的中央情報局,中央情報局經過精心
的戰略布局,在歐洲成立"文化自由大會"作為其實施戰略的行為主体。

"文化自由大會"在其如日中天的輝煌時期,在35個國家設有辦事處,雇用員工數十
人,出版20多种名聲頗大的刊物。

為了讓這個龐大的机制能協調、高效的運 轉,在文化自由的競爭市場上樹立自己的
品牌,需要足夠的資金像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注入。

當然,金元帝國無須為此傷神擔憂,有的是錢,但是有些非法活動開支是 無法對納
稅人開誠布公的,必須為資金的支付方式找一個合理的掩護机构。于是,知名的豪
富首當其沖地擔當起秘密"天使"的角色,借他們的名義成立各种基金 會。

如索羅斯基金就是以億万富翁索羅斯命名的,其他的最好的、最不令人怀疑的基金
會還有法菲爾德、福特、洛克菲勒和卡內基等。

這樣,中央情報局的錢就能通 過基金會轉手,注入到"文化自由大會"名下的各個机
构,開展各項活動,收買人心。

1976年,一個特別委員會奉命調查中央情報局的活動,就該局60年代中 期滲入基金
會領域的問題提出了報告:1963-1966年期間,共有164個基金會為多達700個項目提
供了310﹐000美元以上的資助,其中至少 108個基金會的資金部分或全部來自中央
情報局,更重要的是,164個基金會在這個時期資助的國際活動,几乎有二分之一的
費用是由中央情報局掏腰包。

  而中央情報局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卻是執行馬歇爾計划的創造性舉措。馬歇爾
計划建議:為了使資金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每個接受馬歇爾計划的國 家都應當將
一筆与該計划提供的外援資金數目相等的資金存人中央銀行作為對應資金。

根据受援國与美國之間簽訂的雙邊協定,美國允許這些資金由兩國共同使用, 其中
絕大部分(95%)作為受援國合法的財產,而這筆存款的5%成為美國政府的資產,這
些對應資金大約有2億美元屬秘密經費,進入中央情報局腰包作為冷戰 之用。

中央情報局另一個精心策划的戰略就是將外交政策机构"公司化"。這項戰略策划人
就是反共老手、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

此人熟諳冷戰計划的要旨,外交政策机 构"公司化"表面上是獨立于政府,看上去反
映的是熱愛自由的個人自發的信念。根据這個要旨,杜勒斯主持成立了"自由歐洲委
員會有限公司",該委員會下設的 各种委員會和小組委員會、董事會和管理委員會
都是美國的知名人士擔任。

自由歐洲委員會一成立,馬上就進入反共的實際行動階段,于1950年撥出了 1﹐000万
美元成立了自由歐洲電台,在短短的几年里,自由歐洲電台就建立了29個播送站,
用16种語言廣播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并從事收集西方知識分 子各种誹謗社會主
義國家的講演和文章,以"研究"成果等方式在國際上散發給學者和記者,消解社會
主義制度的吸引力。
  
  三、及時靈敏反擊對手
  
  正如曼海姆的意識形態分析法所言,只有對對手的整個生活情境和整個思想基
礎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揭露,才能從根本上破坏對手的理論觀點,從而逐漸 削弱對手
的社會地位。

西方的冷戰斗士們能充分地自如運用這一意識形態分析法,成立諸如蘇聯問題專家、
中國問題專家,專門琢磨對方有何新的不利于他們的動向 和有何值得借鑒的地方,
以便能一方面借共產主義制度的合理圣水,另一方面則打著基督教精神的旗號進行
社會和政治改革。

他們強調要"眼睛都不眨一下地注視著 對方的行動,而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翻
來覆去地審視我們自己",加強資本主義內部的團結統一。


  當蘇聯在歐洲占領區文化心理戰中的節節胜利惊醒了西方國家時,已經下野的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匆忙赶到美國發表"鐵幕演說",立即得到美國總統 杜魯門、外交
政策智囊人物喬治‧凱南和國務卿杜勒斯等反共專家的呼應,尤其是杜勒斯臨死前
念念不忘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鄭重其事地把一本《共產 主義須知》的
書,面交艾森豪威爾,囑他好好研讀,從中体悟出和平演變的'訣竅'";當蘇南發生
沖突時,美國中央情報局匆忙在柏林組織一個由所有前共產党員 外加美國、英國、
歐洲反斯大林的知識分子大會,宣布大會同情鐵托和南斯拉夫以及俄國和它的衛星
國的沉默的反對派,挑撥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矛盾,加速社會主義 陣營的瓦解;當蘇
聯人造地球衛星一上天,美國參議院立即撥款30万美元,委托美國一些重要的研究
机构對美國的外交政策進行一次充分而全面的研究,加緊"在 社會主義陣營和廣大
中間地帶尋找机會從思想意識上進行滲透、腐蝕和分化"的机會,防止共產主義思想
的進一步擴散。

  另一令人佩服的手段就是解讀可能被對方攻擊的問題,先發制人,讓對方無懈
可擊。

例如:對种族問題的關注,是蘇聯和世人關注的焦點,為了對外 樹立美國一直在致
力于解決這一難題,反擊"种族壓迫"的宣傳,美國政府特意安排一些黑人藝術家在
歐洲巡回演出,并在電影中使用黑人演員和穿插黑人群員,且 刻意改變過去影片中
黑人形象公式化的問題,"在電影中將黑人的居住條件刻意拔高,試圖給觀眾造成美
國黑人很幸福的假象"。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正如中央 情報局一官員所說"我們要先發
制人,因為我們不能讓別人指著鼻子痛罵"。
  
  四、表達方式含沙射影
  
  文化冷戰的實質就是"心理戰",應以最有效的宣傳方式達到使"宣傳對象按照你
所指定的方向走,而他卻以為這個方向是他自己選定的"效果。

要做 到這一點,就必須竭力避免太直白露骨地贊揚自己和過分地貶低對手,否則會
很容易引起對手的警覺,遭到對手回擊,結果只會落得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下場,
事 与愿違。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西方的文化冷戰斗士們在國內是如何避重就輕地解決了与"自
由"嚴重相悖的問題。

眾所周知,美國以"反共"為真實目的的麥卡 錫文化清查運動明明与美國自詡的言論
自由嚴重背离,但是為了避免因爭論而造成美國政府名譽掃地的危險,美國政府竟
然把這次恐怖主義式的禁書運動定位為美國 "堅持不懈地追求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
追求一個安全而民主的新世界所作出的努力",把這种嚴重違背文化自由宗旨的過錯
配以"必須"而又"合理"的理由,認為与其所達致的巨大后果相比,其對民主和自由
原則的違背猶如一根小刺一樣不足一提。

  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又是如何巧妙地把"自由"主題貫穿在電影之中含沙射影地攻
擊共產主義的。

根据一份絕密報告,在好萊塢電影中要求貫徹"戰斗自由"的思想,也就是用"通俗易
懂的語言"說明共產主義統治下的真實狀況,闡明自由世界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則,并
喚醒自由國家人民,讓他們看到自由世界面臨 的嚴重威脅,激發他們起來与這种威
脅作斗爭。

他們在電影中杜撰得非常巧妙,正如杰克遜認為,"最有效地利用電影,并不是專門
攝制一部電影去解決某個特定的 問題,而是攝制一部'正常'的電影,從側面曲折地
通過感官把正确路線傳達給觀眾",讓大多數人通過觀看電影自發地產生對美國社會
的良好印象,達到觀眾信以 為真的效果。

其次是對作品進行巧妙處理以适應文化冷戰的偏見。

比如對奧韋爾的《獸園》的結局的改編:原書的主題是共產党的腐敗和資本主義腐
朽融為一体的, 影片的結局是身處獸園之外的動物從豬看到人,再從人看到豬,又
從豬看到人,最后已經分不清哪個是豬哪個是人了。

但是,觀眾看到的改編后的電影的結局与這兩 個原初意義上的結局迥然相异的:豬
的出現使人看到動物們成功地發動了一場革命,把獸園鬧得天翻地覆。畜場的人不
見了,只剩下豬在分享戰利品。這樣一來,原 來的主題就被徹底顛倒過來了。
  
  五、輸出方式靈活多樣
  
  那些信奉言論自由的知識分子加盟了文化自由代表大會就真能充分享受言論自
由、出版自由嗎?這可只是美麗謊言下的真情追求,任何擔負著履行這項 歷史使命
的知識分子都必須置身于意識形態的斗爭之中,必須保持鮮明立場:揭露和抨擊共
產主義价值体系,歌頌和宣揚資本主義自由主義价值体系,以這個標准來 划分自由
的界限,他們不僅僅是為寫作而寫作,而且是為表達某种价值体系而寫作。

正如一位歷史學家對《邂逅》(文化自由代表大會机關刊物,可以說是其喉舌) 雜志
的獨立性問題的釋疑所說,問題在于"專斷地人為地确定一种价值体系,根据這個价
值体系推出一批學術界人士,任命一批雜志編輯,向一批學者發放津貼,發 表他們
的著作而無視他們在學術上是否真有成就,唯一的根据就是他們是否順從而忠誠"。


在這种嚴格、明确的標准之下,為達致反共的目的,所采取的形式卻是靈 活多樣的:


    讓藝術如雕塑、音樂、繪畫等作為"自由"的支柱,果斷地干預文化領域。

美國抽象派的繪畫、波士頓的交響樂都在文化冷戰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在冷戰斗
士們的眼中也成為了一种自由的、反共的意識形態。

如1952年4月1日在巴黎舉辦《20世紀杰作》藝術節上,讓几乎所有被斯大林分子和
蘇聯美學家貶為"形式主義 "、"腐朽的"繪畫和雕塑一件件登台亮相,當然其中有很
多是20世紀初期的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并直言不諱地說"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作品
都是在自由世界的環境下創造出來的",而"在蘇聯及其衛星國的极權主義政權下是
不允許的。

其中許多繪畫和雕塑被這些政府貼上了'墮落的''資產階級'標簽",其目的就是希望
利用這樣的反證法讓人們身臨其境地領悟身處西方自由世界的可貴,激發人們對共
產主義的仇視。


  (2)把書籍當做文化冷戰場長期備用的武器。

書籍同所有其他宣傳媒体不同,它是人類的智慧之窗,通過書籍的橋梁可以讓人了
解世界、感悟世界,使讀者的態度和行為發生重大變化。

這种效果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望塵莫及的。

据此,中央情報局制定了一個宏大的圖書出版計划,秘密資助外國圖書出版社或圖
書銷售商。

1977年,据《紐約時報》稱,中央情報局插手的出版物至少有1000种,索羅斯基金
會自1991年10月打入南斯拉夫以來,迄今已投入了 3000万美元,其中不少是專門為
那些最易受外來文化感染的青少年尤其是立場"敏感"的大學生准備的"精神食糧",
利用為大學編寫教材的机會,向青年人傳播、散布、灌輸反共產主義、反現行社會
制度的意識形態。


  (3)充分利用媒体霸權地位推行西方的民主制度、享樂主義的消費文化、殘酷競
爭的個人主義价值觀。

据"文化霸權"的代表性人物──美國前總統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博士──所作的證
言:

"美國的電視節目和電影大約占世界市場的3/4。美國的通俗音樂居于同樣的統治地
位……因特网用的語言是英語,全球電腦的絕大部分點擊內容出自美國,影響著全
球會話的內容……"。

一言以蔽之,進入了國際互聯网,就猶如進入了美國文化的万花筒,尤其是對全世
界的青年,崇尚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具有磁鐵般的吸引力。為了防止全球化時代共
產主義价值觀的影響在世界范圍內的擴散,美國還制定了"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划",
美國政府的目的就是利用高速發展的"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來促進"民主原則",限制
"极權主義"意識形態的蔓延。

為了達到遏制共產主義的目的,甚至可以利用"音像合成"、"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
制造虛假政治信息,詆毀和損害社會主義國家形象和政治体制,挑動社會主義國家
的內部矛盾。

  (4)利用美國公民大多數是基督教教徒而共產主義者是最徹底的無神論者這一對
立的特點,美國政府發現了一种更加強大的武器──宗教,讓宗教責任滲入冷戰的
每個重要領域。

學者們普遍認為,美國是"世界上最篤信宗教的國家",是"宗教色彩最濃的發達國家
"。艾森豪威爾強調要充分利用美國國民的宗教情感,發揮宗教武器的功能。

把宗教作為一种政治工具,"不斷增強我們的精神食糧,這种武器不論在和平時期還
是戰時,都將永遠是我國最強大的力量"。

早在 1954年,他們就設計和操作過一個圣經計划,把圣經裝進气球里,讓它們飄向
鐵幕的后面,希望借上帝的靈光麻醉共產主義的革命意識,接受資本主義一統天下
的命運,甚至把各种复雜的國際關系都以"是否信仰上帝"為標准化約為光明和黑暗,
并以此為借口干涉他國內政,獲得國民的支持和認可。


  (5)利用人員交往,鼓勵各种形式的接触進行政治和意識形態滲透。

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國家內物色和培養一批能理解美國政策和具有親美思想的" 美國
通"。

蘇東劇變后,中國成為了西方和平演變的重點對象,每年美國都要邀請數百以至數
千他們心目中的"明日之星"免費去美國進修、參觀訪問和學習,甚至同西方家庭同
吃同住同學習,希望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方式把美國的价值觀念移植到這些人身上。


美國蘭德公司對這种方式的戰略意義給予了高度評价:"這些受過西方生活方式熏陶
的留學生回國后,其威力將遠遠胜過派几十万軍隊去。"

另一方面,美國實施和平隊社區發展計划,讓那些心甘情愿放棄在美國國內舒适的
生活,到非洲、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去的各行各業的年輕人,通過与這些落后地
區的廣大人民一起生活,從經濟社會、醫療和教育等方面向他們提供援助,充分展
現美國社會的"利他主義"美德,進一步向全世界推行美國的人道主義行為和自由、
民主价值觀。

這一計划得到了美國官員普遍認可,肯尼迪政府不管在私下的決策還是在公開的談
話中,都聲稱:"它超越了政治和戰略利益,是一种包容了深藏在美國文化當中的那
种富于激情的理想主義力量。"盡管和平隊名義上說不充當"冷戰或美國對外政策的
工具或代理",卻要完成"把自己的价值觀強加于人"的中心目標。


  雖然西方國家在文化冷戰場上使用的手段和策略的實質是為了全面加強西方統
治階級對人民的文化生活的系統的滲透和控制,以達到重塑被壓迫人民的价值觀、
行為方式、社會制度和身份,使之服從帝國主義階級的利益的目的,是一种如和平
隊副總指揮沃倫‧維金斯一針見血地指出的同"軍事帝國主義一樣惡劣"的行徑,但
其在操作上的成功和巧妙卻不是我們所能熟視無睹的,正如心理學家理查德‧克羅
斯曼所言,"好的宣傳就是要做得不像宣傳",要能達到"宣傳對象按照你所指定的方
向走,而他卻以為這個方向是他自己選定的"之目的。

西方國家的這些策略即使在今天依然沒有過時,反而憑借全球化的外衣而獲得新的
生命,在其全球主義戰略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明乎這一點,對于我
們在參与全球化的過程中保持足夠警惕,不斷改進自身的意識形態表達方式和宣傳
策略,提升國家"軟實力",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