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怒江邊有上萬人50多年前逃到緬甸生活,20多年前返回中國,卻變成沒有國籍、沒有戶口的一群人…。
都市時報報導,72歲的普加和村裡人日前在教堂一起吃完今年感恩節的最後一餐後,準備爬45分鐘的山路回家。教堂在高山上,幾十米開外,是千米高的怒江大峽谷和日夜奔流的怒江。
普
加的家,在全村最高的寨子裡,那裡一共七戶人家。從教堂位置,能看到他們的房子。「緬甸人住的地方。」村裡人習慣性地說。報導稱,1958年,18歲的普
加跟著叔叔徒步兩天翻越高黎貢山,去緬甸生活。在那裡,人人說他們是中國人。27年後,他們一起遷回自己的出生地中國。而此時,人們又開始說,「他們是緬
甸來的」。
從離鄉的那一刻起,他們失去了國籍認同。至今,他的孩子們、他的朋友們,都是沒有任何身分證明的人。
翻山越嶺求生存
據報導,怒江左岸的山群被稱為高黎貢山,福貢縣是「幸福的高黎貢山」的意思。生活在山上的邊民們給通往緬甸的山路上需要翻越的最高一座山峰取名「米可」。
沿著福貢縣上帕鎮古泉村一條山上小路,一直往西,三個小時後,直至離中緬邊境線最近的村寨之一俄沙恰底,爬上寨子背後的最高峰,便能看見人們口中不斷提起的「米可」。以米可的山脊為界,另一面便是緬甸。
50多年來,高山上的人們無數次來回穿越這條通道,有人在12月過山,在大風雪中,被凍死在山上。有人在7、8月雨季過山,被洪水沖走。
報導說,抵達緬甸的第一天,一個陌生人給了普加一口鍋,他們就靠著它維持了最初的生活。許多天後他們才知道,這個地方叫新拉達。距離那裡最大的緬甸縣城,至少要走15天的山路。
只能自稱僳僳人
新拉達村既生活著本土的緬甸人,也有早幾十年從中國遷徙過去的僳僳人。面對突然闖入的龐大人流,當地政府一度勸說他們:「你們是中國人,回中國去!」「逃亡者」們大多時候默不作聲,只輕聲回應:「我們是僳僳人。」
據報導,剛剛抵達的前一兩年,「逃亡者」們大多寄宿在親戚朋友家中,邊開墾荒地,邊建設自己的房屋和教堂。
緬甸有政府,但因為路途太遙遠,十多年也不見緬政府過問他們的生活,沒人幫他們落戶。
●後代子孫 像被踢皮球
因為地勢的關係,大多數去緬甸者在山裡日復一日地重複勞作生活,山中沒有油,沒有鹽,沒有大米,沒有學校,沒有醫院,生了小病則拖著,生了大病就翻山來福貢。
報導指出,幾十年間,極少部分人因為做生意攢了點積蓄,搬去了緬甸稍大的城市密支那。大多數人因為沒錢,留在高山上。
財產不准帶回中國
1986年,新達拉村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告訴大家外面的情況,「可以回家了」。據報導,人們開始盤算回家的方式。幾天後,當地村政府告訴他們,要回去可以,但在這裡的所有牛羊、房子都無法進行買賣,也不准將財產帶回中國。
1986
年6月5日,一支近百人組成的遷徙隊伍行進在米可山上,隊伍中,半數以上是孩子。他們身上只帶著水和乾糧,所有的家產被丟棄在「新達拉」。6月6日黃昏,
遷徙的隊伍抵達俄沙恰底進入中國境內的第一個寨子。寨子裡的人們在隊伍中認出了自己的親人。另一部分人繼續行進,穿過阿亞比,回到古泉、木羅。
報導稱,大規模的人口流入驚動政府。不多久,有人上山來告訴他們,「你們的戶籍早已被銷掉了,不再是中國人,回緬甸去吧。」此後每隔一段時間,都有人來勸他們回緬甸;但陸續遷回中國的人並未停止。像在緬甸一樣,他們只在有需要時回應道:「這是我們出生的地方。」
據報導,沒有戶籍的不便直接波及後代。1986年大遷徙中,所有在緬甸出生,跟隨父母回到出生地的孩子們,都成了「不明身分人士」。無身分的年輕人出不去,他們只好輾轉去語言相通的緬甸打工。在那裡,常常不用出示身分證明,只需要有熟人介紹便可開始工作。
村裡沒出過大學生報導稱,木骨甲村至今沒出過大學生。當地村民有個孫子去年考上了高中,學校要求他去當地開個戶籍證明。但對於這種家庭無一人有身分證明的人,當地政府表示無從開具戶籍證明。這個孩子最終只能放棄讀書,留在家中務農。
●官方稱為歸僑僑眷
據報導,官方將邊民自己走出來的通道稱為「便道」。根據怒江州外事辦的走訪統計,怒江州邊境三縣內,共有30多條民間便道。
今年8月,怒江州人大牽頭,聯合外事辦、公安局等多部門一起對全州無戶籍人員進行了一次全面調研。最終的調研報告中,將從緬甸回流、沒有戶籍的人們被稱為「歸僑僑眷」。
報
導指出,調研統計數據顯示,怒江全州共有「歸僑僑眷」1萬9605人,四縣均有分布,其中福貢縣最多,有1萬3695人,瀘水縣2745人,蘭坪縣
2700人,貢山縣465人。主要集中在福貢縣上帕鎮、架科底鄉、鹿馬登鄉以及瀘水縣的片馬和洛本卓鄉。上帕鎮中又以普加所在的木古甲村最多,達190
人。
此外,據怒江州外事辦一位工作人員估計,在緬甸,無戶籍人員人數更多。中緬邊境的高黎貢山上一共生活著近10萬沒有國籍的人們。
來源:怒江上萬人 成無國籍孤兒